巨轮智能(002031.SZ)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让其资本市场表现极为亮眼。然而,伴随着不断上涨的股价,隐藏在其背后的隐忧与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2024年9月以来,巨轮智能的股价已上涨3.7倍,市值突破240亿元,成为机器人概念股的代表,但其基本面的不稳定性却引发投资者的深思。
首先,投资者不能忽视巨轮智能企业的主要收入仍依赖于传统业务。尽管公司被贴上了“机器人概念”的标签,轮胎模具和硫化机等传统业务仍占据了公司收入的60%以上。受行业竞争加剧和毛利率下降的影响,公司扣非净利润自2019年以来一直为负,使得公司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2024年,巨轮智能受到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的影响,预计亏损在1.2亿元至1.8亿元之间,亏损幅度较2023年有明显扩大。
其次,公司的内控问题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巨轮智能在2023年年报中暴露了对工程支付缺乏有效控制的缺陷,导致形成了大额的其他应收款。此外,审计机构因未尽责而受到监管部门的警示,之后公司也更换了审计机构。这些内控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财务的透明度,也加剧了投资者对其财务安全的忧虑。
值得注意的是,巨轮智能的预付款项在短时间内激增。数据显示,从2022年末的2703万元到2024年第三季度末的4.84亿元,增幅惊人。而在这段时间内,公司的收入却仅增长了64.89%。对此,巨轮智能解释称预付款的增加主要由于硫化机产品订单的增长。然而,市场则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可能是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时的一种表象。
巨轮智能的事情提醒我们,在资本市场上,高涨的股价背后并不总是价值的体现,反而可能是对后续业绩的一种掩盖。当市场热度褪去,那些没有实质性增长支撑的公司很可能会面临来自投资者的质疑与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面对机器人概念股的狂热时,更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与清醒,审慎评估公司的基本面,尤其是业绩和内控方面的真实情况。
总的来看,巨轮智能的股价暴涨是资金推动下的结果,而其业绩的增长却没有跟上股价的步伐。未来,该公司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持续创造收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研发的进展、市场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内控的加强。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巨轮智能才能真正实现从资本盛宴到价值发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