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曾说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造福农民群众的富民工程”。近几年来,惠州市龙门县结合本地实际,着力从“助学、送学、带学、践学”等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实践“远程教育惠人民、助推群众奔小康”的工作目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拓宽渠道助学,确保群众“学有所知”。只有让远程教育内容跟群众对上“口味”了,才能促使群众主动学、学有所知、学以致用。该县具体采取四种渠道助学:一是做好远教节目预告,提高学用针对性。通过手机彩信平台、远教QQ群、张贴公告等方式发布节目预告,方便群众因时按需收看远教节目。二是制作乡土特色教材,提高学用实效性。制作了《山村致富领路人》、《远程教育叩开幸福之门》、《蜜蜂疾病防治与管理技术》、《年桔夏秋季管理技术》等一批本地特色课件,满足群众学用需求,受到群众欢迎。三是建立户外示范站点,提高学用便利性。在全县建立206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市唯一一个省级大型户外示范点——东较文化广场站点。在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的聚集地,寓教于乐,先后开展“红色教育电影周”、“你我身边的先锋模范”、“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等系列活动。四是设立“开放日”制度,提高学用机动性。利用农村群众定期“赶圩”的生产生活习惯,每月确定一天为“远程教育开放日”,做到时间固定、场所灵活、自主点播、专家辅导,充分发挥远教阵地服务群众、服务“三农”的作用。市委组织部挂钩扶贫龙潭镇禾仓村时,结合当地引进的“种植豌豆扶贫项目”,组织种植户观看《豌豆高产栽培技术》教学片和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带动30多户村民种植了70多亩豌豆,当年为村民增收56000元。禾仓村村民谭丘华在一次“赶圩”中,偶然从“远教节目预告单”中发现一直想学的《肉鸡饲养技术》,通过在站点收看学习,尝试养殖了500只肉鸡,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二、创新载体送学,确保群众“学有所教”。一些农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时没有时间到站点收看节目,收看需求也不尽相同。该县积极探索学用载体上的创新,主动从“等学”向“送学”转化。一是成立远程教育“惠民讲师团”。根据各乡镇和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建起了一支涵盖“政策法规宣传、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科普文化宣传”功能的远程教育“惠民讲师团”队伍,采取“干群点菜、组织配菜”的“互动式”教学,实现远程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二是建立了11支“远程教育流动服务小分队”,通过分片包干、联动管理、流动服务,实现村(社区)站点维护支持、意见征询、主动送学“全覆盖”。三是积极实施“党员ITV入户惠民”工程,推进“一镇(乡)一示范”,在全县建立了10个远程教育示范户,实现远程教育“送学到家”。目前,该县“远教流动小分队”下乡服务200多次,帮助基层站点排除设备故障100多次。“惠民讲师团”共组织开展了20期共40场专题培训活动,惠及群众3000多人(次)。如,“惠民讲师团”在“年桔之乡”龙华镇开设了“柑桔防幼树黄化、改种品种种植管理”等专题培训,推广“三疏三改一养”防治病虫害技术,帮助当地农户把柑桔黄龙病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永汉镇鹤湖村蕉农蓝桂通种植了25亩1000多棵粉蕉,在种植初期遇到不少的技术难题,通过高级农艺师的“田间送学”服务,解决了种植难题,实现了粉蕉的增产增收。
三、突出领导带学,确保群众“学有所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县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先富户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加快奔康的脚步。一方面,在全县开展远程教育“领导带学”活动,由乡镇区(街道、场)领导、村(社区)“两委”干部、“两新”组织党组织领导带领基层干部、党员群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生产实用技术、健康防治知识、创先争优先进典型等内容,努力营造“领导带着党员学、党员带着群众学、先富户带着贫困户学”的良好氛围。至2013年6月,我县累计开展领导带学活动5995次、学习时长12808小时。另一方面,组织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户,以“传帮带”方式,带领其他农户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先进经验推动理论实践,达到“少走弯路多致富”的目的。比如,龙江镇石前村是远近驰名的“蔬菜村”,自该村远教站点开通以来,村党支部书记阮石珍认真钻研“蔬菜种植技术”等课程,与村干部一起带头“先行先试”,带领村民把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1300亩,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0倍增长、村民收入4倍增收。今年,该村还计划建设50个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让村民在里面免费试种,帮助村民摘“穷帽”、奔“小康”。
四、打造基地践学,确保群众“学有所成”。丰富理论知识需要具体的生产实践。该县一手抓远教示范点建设、一手抓延伸课堂建设,以点带面促整体,确保群众学有所践、学有所成。一方面,在全县11个乡镇(区、街道)建立了11个远程教育示范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把产业基地作为远程教育的延伸课堂,大力推广“产业基地+农户参与+专家指导+远程教育”的学用模式,在全县建立柑桔、粉蕉、火龙果、沉香树、龙门鸡、蜜蜂、淮山、蔬菜、杨桃、辣木为代表的10个“远教学用转化示范基地”,促使教学理论指导种植实践,提高作物产量和调整农业结构,实现村民奔康致富。如,在“龙门县均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我县利用“基地+农户”模式,发动龙江镇路溪片区的布心村、沈村村及周边地区的村民参与种植试验和现场践学,种植3000多亩优质蔬菜,为全县蔬菜种植提供了示范参考。在龙潭镇新寮村建立“龙门县西溪沉香专业合作社”,吸收22名农户种植300多亩沉香树,为其提供“沉香种植管理技术支持、沉香茶叶回收、茶品加工销售”等服务,打造“沉香茶、沉香产品、生态旅游”的产业链,达到“以点带面、促动发展”的目的。(叶志东)